Google

2008年2月6日 星期三

長庚養生村與淡水潤福新象參訪感想--李怡靜-

高齡社會帶來老人住宅商機。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全台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到20069月已達二百二十萬人,台北市老人人口比率更達百分之十,迎接高齡化社會,2006年修正老人福利法,增訂「老人住宅」專章,全面獎勵民間投資興建老人住宅。
目前產業建築界除了潤泰的潤福新象銀髮住宅與台塑的養生村外,奇美企業、不少壽險業者如:國寶集團也躍躍欲試地投入老人住宅市場開發。
問題是到底要選擇什麼樣的老人住宅?這也是我參加學校安排此次參訪的最想要瞭解的起因。
一般來說,老人與子女同住可以就近照顧,又能享天倫之樂;而能自理生活又想享受退休人生的,可以選擇獨居或與老伴相互扶持,十分自在;身體不適需要佣人照料,則可選擇住在方便就醫及親友探視的地區;想要享受專業的安養生活又不想麻煩子女者,則可考慮住在專業的安養中心或養生村。也就是說不只是要健康(含括身、心都健康),還有最重要的獨立(含括經濟財務與心理層面)。
住進養生村的人,在社會上還未形成風氣,我認為主要是因為高額的保證金加上管理費,一般家庭可能出現「老的住不起,小的養不起」的生活窘境。若選擇與子女同住,樓中樓、透天厝皆讓父母與子女仍保有一點自我的生活空間,可以選擇「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二代宅產品是不錯的標的。如果住家鄰近公園或有針對銀髮族學習開班授課最佳,可與鄰居街坊話家常與終身學習,增進生活樂趣與生命活力。
沒有與子女同住,能自理生活又想享受退休人生,越來越多人選擇買塊農地種菜怡情,目前東、西部鄉間就不乏集合三五好友買地自力建屋,一同享受愜意生活的退休家庭。
身體不是很健朗、但有能力請佣人照料生活的退休族,可以選擇親友探視方便、鄰近醫院或方便就醫的純住宅區,最好是住在離醫院十多分鐘車程的寧靜巷弄,不僅就醫方便、生活寧靜,房價也便宜許多,是退休老人養老、養病的不錯選擇。身體狀況較差,需要較多專業照顧的退休老人,可以考慮住安養(養護)中心,想享受頂級安養護理照顧者,則可考慮強調全天候醫療支援、全天候生活服務的「五星級」護理之家或養生村。

由於經濟迅速發展,生活及教育水準不斷提升,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使得台灣人口結構逐漸走向少子化、高齡化。人的老化是必經的階段,銀髮族也成為最大的消費族群。依據內政部對老人機構需求的調查(1999)指出,台灣地區高齡者與子女同住的比例有漸減的趨勢,而願意進住福利機構者,則呈現漸增的趨勢。但是將其與醫院、護理之家、安養院、療養院、養護中心、長期照顧機構等照護機構容易混淆,這樣的情況認為可能與台灣對老人居住規劃的起步較慢有關。
生活適應良好的銀髮族相較於生活適應不良的銀髮族更容易入住養生村或是老人住宅,因為適應良好的銀髮族,容易適應環境的變遷、可改變自我的心理歷程而接受目前的生活。但
有可能「與子女同住」含飴弄孫傳統觀念而受到影響。雖然他本身適應能力很好,但因為與子女同住,可能需要帶孫子、煮飯,所以就無法隨自已想法入住養生村。可能銀髮族比較喜歡富有親情的家庭生活,而養生村(單純入駐老人住宅)缺乏了親情。
經由解說瞭解二處參訪的養生村(老人住宅)環境條件的滿意度與銀髮族入住養生村有正向關聯性。但也有可能因為性別與族群差異性,女性依賴性較高、較為理性,對家人親朋好友比較依賴,就算養生村的環境條件再好,也不願改變現狀而入住,相對上男性比較理性、務實對入住養生村的意願較高。比例上以外省族群者進駐率較高,可能對環境、設施的條件接受度較為不同,也可能受的教育與自我生活歷程(例如:離鄉背井奮鬥的挑戰接受度)不同,對品味上的薰陶感受也會不同。
此次實地參觀養生村(老人住宅)過後可發現瞭解,經營模式都與當初辦理的企業集團專長有關,長庚養生村是以醫療商業行為中的一環來經營管理,而潤福集團的潤福新象老人住宅則以建商起造與飯店管理模式進行,養生村與老人住宅所設定的服務範圍 非單就健康老人這一階層,而是以需要長期醫療照護服務的銀髮者來長遠規劃。另外養生村(老人住宅)的目標在於成立一個具獨立運作機能的銀髮族照護社區城市來規劃,但是這樣不免有了隔離對老人的弱勢刻板印象,反倒是我比較傾向建議能由政府營造部門來規範集村式、社區型住宅能保有老人住宅戶數與貼心專屬設計,讓老人與家人或社區民眾在正常社區中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在地老化」政策目標的落實。

老人要什麼,我想是當一個正常人的尊嚴吧!
選擇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選擇在他們辛苦經營出來的人際關係中生活,選擇繼續有尊嚴的工作著。這是我此次參訪最最大的收穫,因為可以思索年長者與青壯者的差別在哪?差別在青壯者工作是為了家庭或是必須承擔家庭經濟的擔子;年長者工作是為了自己,為了某些想成就的事物
,尊敬老人不是尊敬他的年紀而是尊敬那背後的生命所曾經遭遇的一切,老人也是人,也不要假藉著尊敬的言語,處心積慮的去將他排擠於生活之外。

老人福利機構是一種不得已的存在,讓單身老人、 孤苦無依的老人、需人照顧卻缺乏照顧的人所可以寄託的最後棲身之所。畢竟所有人都維持著這個社會,同時成為社會的一部份,不單是政府、我們也需要盡己之力去讓這些認真在社會中燃燒奮鬥的前輩們得以歇息、休養,如果幸運健康的他們仍會是我們社會的中堅份子,用他們的經驗與磨練出來的智慧給我們幫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