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樂齡老人上大學 快樂學習不嫌晚

* 2009-09-12
* 中國時報
* 【廖肇祥╱南投報導】
 草屯鎮「樂齡學習資源中心」十一日在在南開科技大學表演廳開課,一五0位阿公阿嬤齊聚,表演自製樂器,雖然動作不一致,但老人認真的態度仍獲得熱烈掌聲,校方指出,樂齡中心共開設十三門常態課程,完全免費,歡迎草屯區五十五歲以上的樂齡族參與。

 樂齡中心開設課程多樣,包括氣功、書法、繪畫、槌球、插花、英文會話、日文初級、電影欣賞、閱讀饗宴、經絡養生、舞動人生、健康促進活動等,另開設「健康及圓滿人生講座課程」,報名上課最高齡的阿嬤已八十四歲,連縣長李朝卿母親許阿旦也來上課,老人們拱她當班長上台發言,她緊張的說,「不會講啦」。

 南埔社區的老人們利用紙板自製環保鈴鼓及沙鈴,在舞台上表演數首台語歌曲,這群平均年齡超過六十五歲的樂團,儘管默契不太足,動作不太整齊畫一,但如此高齡,卻還能俐落地動作,還是得到熱烈掌聲。而校方提供福祉研究所研發的福祉車,老人試乘後說「讚」,但得知尚未商品化量產,直說可惜。

 根據縣府統計,南投縣超過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高達百分之十三,比全國早先邁入高齡化的社會,為了讓老人生活有重心,心靈昇華、身體強健,活到老學到老,南開科大開設多樣課程,凡是草屯鎮內社區發展協會、里辦公室、老人會等社團,都可向南開科大成人教育學院聯繫,加入樂齡學習行列。

 為了服務住在較偏遠地區的老人,樂齡中心免費提供師資及學習資源,只要社區內熱情積極的領導者協助提供場地,樂齡中心將深入社區,提供在地的學習服務,有需求的民眾可聯繫(0四九)二五六三四八九轉分機一三七七吳小姐。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醫師:老人清晨運動易跌倒 不可不慎

【中央社╱嘉義市11日電】
2009.09.11 03:48 pm

嘉義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張育誠今天表示,老人常於清晨運動,但早上剛睡醒立刻起身容易頭暈,如精神不好,加上清早光線明亮度不足,會增加跌倒機會,不可不慎。

張育誠指出,早晨是一天中血壓變化快速的時刻,也是中風與心肌梗塞的好發期,起床後立刻活動,更會引起血壓快速變化,對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利。

張育誠強調,一般人觀念中,認為清晨的空氣最清新,不過,夜間植物不行光合作用且大氣層有逆溫現象,髒的粒子下降,因此清晨空氣並不一定是最好。

張育誠表示,許多老人喜歡於清晨運動,不過,早上剛睡醒立刻起身易頭暈,如果精神不好,加上光線明亮度不足,很容易跌倒發生意外。

老人跌倒易造成長期臥床,或害怕再度跌倒而不敢活動,造成身體功能快速退化,生活品質大幅下降,家人的照護負擔也急遽增加,不可不慎。

張育誠提醒老人,平時要「睡飽、緩起、溫和運動」,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與醫師討論生活作息,並適度調整服藥方式,才能避免發生意外。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人口老化後的長期照護政策,是台灣再也不能等的重大課題。家裡有個人倒下,照顧重擔常拖垮整個家庭;當國家袖手,人民只能痛苦承擔。

人口老化後的長期照護政策,是台灣再也不能等的重大課題。家裡有個人倒下,照顧重擔常拖垮整個家庭;當國家袖手,人民只能痛苦承擔。

長期照護保險 「40歲以上」納保


【2009/06/01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劉內閣積極推動,引發民間團體質疑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已輪廓初現,經建會規畫將在民國一百年開辦,擬採日本模式,採單一被保險人方式,將納保年齡訂在四十歲以上,同時不限年齡、將先天失能者、植物人納入保險範圍。

政務委員蔡勳雄、薛承泰日前聽取經建會所提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規畫方案,經建會建議以四十歲以上為適用對象,保險給付則以「服務給付」為主、「現金給付」為輔,行政院長劉兆玄將在六月中旬做政策性裁示,預計年底送立院審議。

經建會建議成立長期照護保險局承辦這項納保業務。未來的衛生暨福利部將下轄全民健保局、長期照護保險局、國民年金局。

經建會規畫方案,認為全民強制納保費率雖可訂得較低,但多數年輕人普遍沒危機意識,繳健保費已是負擔,再繳老人長照保費的意願不高,才建議以四十歲以上年齡為對象,經濟基礎較厚實,也較有需求,但每月繳費較高。

經建會規畫,將建立照顧管理與需求評估機制,於發生失能事故後,依失能程度給予給付。保險給付項目以居家照護、社區照護及機構照護等「服務給付」為主,發放「照顧津貼」的現金給付為輔;給付額度則依極重度、重度、中度及輕度等不同失能程度,給予不同給付標準。



長照40歲以上納保 學者:所有人應納保


【2009/06/01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長期照護保險應該全民納保,還是四十歲再加保?經建會傾向比照日本,將長保納保年齡訂在四十歲以上,但學者認為,基於風險分擔原則,應該所有人都納保。

根據經建會前向行政院提出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規劃案,初步規畫擬仿日本模式。衛生署護理暨健康照護處副處長蔡淑鳳說,負責規畫長照保險學者模擬多種方案,待向行政院長劉兆玄報告後,才會定調;至於大家關心的保費,要再精算,可以確定的是,會比照健保,收入愈高,繳得愈多。

據了解,負責長照規畫的學者一直傾向全民納保、全民繳費,只要是健保被保險人,都要納保,而非等老了、失能了再加入。經建會主委陳添枝也曾在立法院備詢時指出,長照對象確定為全民。但外界也擔心,年輕人危機意識感低,且幼童跟青少年的保費都是父母繳,孩子都快養不起了,那來錢繳保費。

未來制度設計雖會以本勞為主,但不會排除外勞。



廉價、無休...十多萬家庭靠外勞盡孝道


【2009/05/31 聯合報╱本報記者程嘉文、張耀懋、梁玉芳】

很多家庭希望雇用外勞監護工,照顧家有臥床和行動不便的老人;為了通過嚴苛的巴氏量表評分,不惜付 錢賄賂 醫師出具不實證明。原因在於雇用外勞監護工的費用,只及雇用台灣看護的三分之一,可節省許多開銷。
不論是台灣頭的台北大安森林公園,還是台灣尾的屏東中山公園,或是哪個鄉鎮不知名的小公園裡,天氣好的日子,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來自印尼、越南的女孩家,推著插著鼻胃管、半閉著眼的台灣阿公、阿嬤,在樹蔭下、花叢旁排排坐。

女孩用家鄉話聊著,交換剛看完的小說,傳簡訊給今天缺席的同鄉;病著的老人多半沈默。她們是老人家屬請來的「外籍看護」,跨海成為台灣約十六萬七千個家庭失能老人的照顧者;再精確點說,她們是台灣人「孝道外包」的代理者。

長照保險制度 是否排「外」

在日復一日的看護工作中,這數十分鐘的小憩,是女孩們壓力的出口。

這正是台灣喊了廿年要發展「長期照顧體系」後的現況,「俗擱大碗、便宜又好用」的外勞大軍,支撐起長期照顧的主力;長照保險如何處理外勞、如何兼顧服務又培植本土照護人力,更是未來長照保險成敗的關鍵。

外勞決定社福 政策畸形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副教授王增勇指出,因為缺乏足夠的長照支持系統,人民一直被迫在市場上尋找廉價、可負擔的家庭照顧服務,包括早期的未立案安養中心,及現在的外籍監護工,都是人民最常購買的「照顧替代服務商品」。

長照體系發育不良,自從一九九二年政府開放外勞,市場愈來愈大,終至今日台灣倚賴外勞的長照畸形;「更衍生國家照顧政策『表面由社會福利行政制定,實質則由外勞政策決定』的矛盾現象」,王增勇如此形容。

印尼Amy來了 全家解脫

陳榮福廿五歲那年,開刀矯治小兒麻痺帶來的嚴重脊椎側彎,卻因術後感染導致肺功能大損,從此隨時都要含著氧氣管。過去廿多年靠母親照顧,但母親日漸老邁,四年前看護Amy來到陳家,全家人才由照護困境中解脫。

陳榮福和Amy的感情很好,「等於我多了一個女兒,我媽多了一個孫女」。他常和Amy結伴爭取身障者權利的活動,也一起參加印尼姊妹聯誼、甚至去PUB喝酒,「她陪我出去玩,或是我陪她出去玩」。

魏國明服兵役時受傷癱瘓,終生只能坐在輪椅上。他也鼓勵印尼看護Irene多和同鄉交朋友,魏國明說:「真的要學壞,不讓她出門也會學壞。」

不適用勞基法 沒得「喘息」

Amy與Irene只是國內十八萬名家事外勞中的兩個例子:她們來台替十幾萬個家庭承擔照顧重責,但是至今她們不適用勞基法,雇主也不能享用「喘息服務」,她們在台灣的每一天幾乎都必須工作。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顧玉玲指出,國內民眾大量聘請外勞擔任看護,其實也是不得已,「本國勞工當然在語言溝通等方面比較方便,工作表現一定更好;問題是一個外勞每月都要兩萬元以上的開銷,很多重症病患家庭已經付得很辛苦,本國看護的薪水是兩三倍,有幾個家庭請得起?」

顧玉玲強調,不少老人或身心障礙人士是獨居狀態,靠外勞才能讓他們繼續活下去。即使是有家人同住的家庭,外勞也大量分攤了家人在體力和情緒上的負擔。

社福外勞互斥 為難雇主

目前國內長照十年的發展計畫中,若聘了外籍看護,本國的居服員等長照人力會立即退出,等於是政府的福利與外勞服務互斥。

顧玉玲批評此舉根本是「逼雇主對外勞不人道」:很多雇主對外勞不能放假其實也不忍心,但是迫於現實也沒辦法,比如說,要定時抽痰的老人,若無替手,外勞等於是臥床者的生命依靠。

顧玉玲質疑:「現在的喘息服務,政府都強調資源不足,所以不能讓外勞放假;那麼過幾年就要推動全面長照保險,規模比喘息服務大太多,政府真的已經準備好了,還是又拿外勞當補充品?」

至於未來長照保險該不該排除外勞?顧玉玲表示,外勞人權團體對此沒有任何意見,人權團體關心的是,外勞得到的待遇是不是符合人道?

政府統一雇用 輸出勞力

「最好不管本勞、外勞,都由政府雇用、再輸送服務給人民。」顧玉玲說。王增勇也贊成,長照服務的提供,不應分膚色與國籍。

長期照護規劃小組成員暨亞洲大學副校長楊志良說,台灣既然已有高達十餘萬的外籍看護工,新制度不可能將他們排除在外或漠視聘外勞的家庭,未來長照保險當然應將外勞納入保險體系。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說,現在談外勞要如何納入長照保險還太早,長照規模、費率等都未定案;不過,長照保險包括現金與實務給付,就可以現金補助的方式,貼補聘外勞的家庭。



居服員下午才來… 憋尿不敢喝水


【2009/05/31 聯合報╱本報記者梁玉芳】

他要大家稱他「令狐沖」就好,即使他從廿五歲那年車禍後,就癱瘓了;別提要像金庸小說裡的令狐沖高來高去、笑傲江湖,他連挪動自己、接聽電話都得靠別人。今年是他癱後紀元第廿九年。

在為外勞爭取權益的場合,常有令狐沖坐在電動車上的斯文身影,他為他的外籍看護發言。「我們脊髓損傷傷友是弱勢,外勞也是弱勢;我們是命運共同體啊。」

近卅年的癱瘓生涯裡,令狐沖歷經多種照顧形式:母親的家庭照顧、安養院的機構照顧、居服員的居家照顧,還有外勞。

在他倒下的前廿年,是母親每天幫他盥洗、餵食,每三個小時翻身、按摩;再抱著他搬到電動車上,讓他出門探索這個世界。但母親終於也老了,病了,需要別人照顧了。政府開放外籍看護工,來自越南的「阿草」成了救星,照顧一老一殘,那是令狐沖最懷念的時光。

因為有了阿草,令狐沖才覺得「恢復作為一個人,有尊嚴的生活」,再也不用低聲下氣拜託親友來照看;他可以每兩天洗一次澡,維持清爽,作為障礙者,他早發展出「自律」:兩天才大解一次,讓照顧者能一次為他清理。

過去,政府提供的「居家照護」,每周五天、每次只有兩小時,時數少到讓他提心吊膽,「尿袋就快滿了,可是居家服務員下午才會來,只好憋著不敢喝水」,這樣的噩夢如今還是會出現。

母親過世後,令狐沖曾經住過安養院。他說,殘障者和老人的需求很不一樣,安養院的多是失智、失憶、自言自語或不言不語的老人,夜裡常有尖叫。「住久了,我也死氣沈沈。」人活著,不只是吃喝拉撒而已。

政府在他漫長的癱瘓歲月裡,除了重殘津貼外,給的福利就是「居家服務」,但是每天只有兩小時,兩小時裡,居服員只能幫他洗澡、如廁、餵食一餐,但晚餐呢?家事呢?晚上誰為他翻身?褥瘡怎麼辦?這些需求,居服員愛莫能助,付不起全天候本勞的失能者,也不得不尋求外勞的照顧了。

對於歷任貼身照護作息的外勞,令狐沖是滿心感激的,他以平等相待;當阿草期滿回國,還常傳簡訊為令狐沖打氣,阿草用中文寫著:高興點,身體的苦就夠苦了,別再增加心裡的苦。最近她生寶寶了,用電腦視訊秀給令狐沖看。

「脊損者最依賴外勞,對我們來說,居家服務和外勞都很重要啊。」但是,政府的設計是:外勞和居家服務只得二選一。令狐沖嘆氣:「為什麼申請了外勞,政府就認定她們是鐵打的,不用休假、不用喘息服務?」他期待,長照險能讓被照顧者得到應有的照顧,給照顧提供者更多的工作尊嚴。



長照 難不成也靠外勞撐?


【2009/05/31 聯合報╱本報記者張耀懋、鄭朝陽、梁玉芳】

日本第卅六屆的國際輔具展上,各式高科技福祉車、協助照護機器人吸引十多萬人參觀,期待科技終能讓老者、殘者自立,恢復人的尊嚴。參觀後的台灣社福工作者自嘲:「台灣最厲害,都不用這些,我們有個萬能輔具,叫做『外勞』。」

老人福利聯盟吳玉琴感嘆,便宜又好用的外勞讓政府怠惰,讓人民不再要求,「外勞取代了所有的福利服務」;但長期照護保險就要開辦,「服務量能不足、繳了保費卻買不到服務」成了最高聲的質疑,總不能長照保險也靠「萬能輔具」吧?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反對長照保險將雇用外勞納入給付。他反問:先撇開照護品質不談,不是說國內失業率節節高嗎?政府不思考如何培植本土照護大軍,政策間接排擠本國勞工、引進外勞,「不是跟本國勞工作對嗎?」

前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吳淑瓊說,研究發現,外勞照護的老人,就醫率遠高於一般老人,到底是外勞更細心,一有病就就醫?還是因為各種隔閡,導致老人須常就醫?原因尚待細究,不過,這個結果是推動長期照護時需正視的問題。

對外勞可能納入長照保險給付,林萬億十分不解,「健保體系中,密醫可以申請給付嗎?」他抨擊,台灣的居家服務員都是經一定訓練認證,才可接案,請領給付;為何未經本國一定訓練程序的外籍看護工卻可以請領現金補貼呢?



團體家屋 失智老人活出自己


【2009/05/31 聯合報╱本報記者梁玉芳】

十六名失智老人家組成的家庭,會是什麼樣子?「你我的家是什麼樣子,它就是那個樣子。」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吳玉琴如此形容台灣第一個老人「團體家屋」。這是在安養機構、雇用外勞之外,失智老人更多元的照護選擇。

在台北士林一處靜謐巷弄裡, 兩百坪 的庭園和 一百坪 的平房住家,是十六名老人的新家。午後微風裡,老人家種菜、散步、晾衣服或是掐著晚上要吃的豆芽菜,各做各的。這裡沒有非照表操課不可的「行程表」;更不會時間到了,老人家集體餵食或推到浴室裡,一字排開沖澡。

「集體家屋的概念是用『生活』代替『照顧』,讓老人活得像自己。」規劃家屋的士林老人服務中心主任簡月娥說。

屋後的泳池填平成了菜圃,顧媽媽剛種了川七;女兒女婿來探望,顧媽媽展示衣櫃裡的皮卡丘,那是她最好的朋友,她的心智回到童年。灰白頭髮夾得整整齊齊的高奶奶,拉著人說著家鄉話,意思是:「你是我兒子嗎?」她的記憶早已混亂,不認得家人,也不記得剛起床的房間位置。

簡月娥說,失智老人常做出不可思議的事,啃香皂、忘了怎麼如廁,異常情緒也耗去家人心力,所以失智症過程像是磨人的「漫長告別」;「家人是潛在的病人,陪著生病老人飽受折磨」。

胡奶奶發病之後,除了三名兒女之外再也不認其他親人,連媳婦、女婿、孫子都當外人,她的記憶回到初當母親的時空,堅持家裡不能有「外人」,鬧得天下大亂。兒女只好為母親單獨租了套房,三人輪流到套房陪媽媽睡。三個家庭精疲力竭,直到胡奶奶入住集體家屋。

簡月娥說,失智老人的家屬需要喘息;老人對熟悉的家人會任性、耍賴,但到集體家屋,有了社交關係,也較能控制情緒,能逐漸修補和家人的關係。

失智老人有奇妙的友誼。「他們記不住彼此的名字,卻記得誰對我好。」簡月娥舉例,失語的林阿嬤不會說國語,但她對外省婆婆洪奶奶特別好,「常拉著洪奶奶坐一起」,其實兩人並不能交談,「老人在乎的,是那種被需要被喜歡的感覺」。

「人老了,體力、認知退化了,但是尊嚴還在。機構的集體管理、外勞語言不通,對失智老人家是照顧不來的。」吳玉琴說,台灣對中風等「失能」照顧已發展成熟,但對行動自如卻認知混亂的「失智」,照顧系統還在摸索本土經驗。

起源於瑞典、盛行於日本的「團體家屋」是個新起點。老盟計畫發展更多「團體家屋」,以及像是「托老所」的「日托中心」,或是可臨時住宿數天的「老人臨時家庭」,以滿足多元需求;未來的長照保險應提供更多類型的照顧服務,可別讓人民「繳了保費,什麼都吃不到」呀。



愛的勞務誰扛? 八成名字叫「女人」


【2009/05/30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老年人口愈來愈多,長期照護需求也愈迫切。在台灣家庭,這些「愛的照護」多由老婆、媳婦、女兒負責,女人孤單扛起照顧家人的重責,其間的辛苦與貢獻,卻往往被社會忽視。

住在桃園的上班族吳文敏記得,婆婆中風那天,一踏入家門,先生就對她說:「你要不要辭職,我媽中風了。」吳文敏回憶,聽到這句話,她真覺得委屈,因為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照顧生病的婆婆,當然是媳婦的責任;就算是親生兒子,「孝道是由妻子代行的」。

吳文敏說,她和丈夫一樣有工作,她寧願撙節支出請看護,「算是買分自由」,「我不想變成另一個累到崩潰、悶死婆婆的『驚世惡媳』。」

今年年初,高雄一名婦人綁住癱瘓的婆婆,再用枕頭悶死老人家,情節驚人卻讓承受「長期照護」壓力的照顧者感同身受。接來母親讓妻子照顧的丈夫說「不忍苛責」,但妻子的照顧重擔又豈是命定?

交給女兒、老婆、媳婦…

當家人倒下,立即接手照護重任的,幾乎是家中女性,不論有沒有血緣。研究指出,全台灣的家庭照顧者中,女性照顧者就占了七到八成;「照顧者女性化」現象十分普遍。甚至,「二分之一的女性照顧者是沒有其他親友可以替手的。」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穎叡感嘆:「長期照顧是非常、非常孤獨的事。」

根據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統計,台灣由親人照顧的失能老人大約有十八萬人,加上由親人照顧的四十餘萬身心障礙者,台灣的家庭照顧者至少有六十萬人之多;家庭照顧者平均得照顧失能家人六年半;四分之一的照顧者甚至守在病榻十年以上。

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吳玉琴指出,在台灣,男女婚配常是男大於女,台灣女性的平均餘命是八十二歲,男性只有七十六歲,老病都早於老妻;老男人失能,大半是老妻照顧;當老女人也失能了,照顧者就是媳婦。

失去工作、青春、快樂…

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呂寶靜研究指出,家庭照顧是「愛的勞務」,女性照顧者除了承擔體力負荷與壓力、經歷情緒感受的煎熬外,還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經濟上的依賴和老年的貧窮」。

薛小姐原本是百貨公司的「櫃姐」,但母親中風後,她辭職回家當母親的專職看護。但孝順不能當飯吃,她只能靠著積蓄和手足偶爾的接濟過日子。九年過去,她的青春流逝,母親去年撒手人寰,錯過婚姻的 薛 小姐發現自己一無所有,除了「低收入戶」的資格,好讓她每個月領五千元津貼過日子。

期待重新踏入職場的 薛 小姐說,過去九年最苦的不是體力付出,而是有太多的情緒無處訴說,當醫師說「你得了憂鬱症」,她才發現,已經很久沒有快樂過了。

害怕批評、眼光、罪惡感

照顧是如此勞心、勞力又不被社會重視,女性何以成為家庭照顧主力軍?學者認為,社會的「性別角色分工」意識型態已根深柢固,當女性無法善盡照顧職責時,自己會有罪惡感,也怕遭受親友、鄰居議論。

再者,目前的勞動市場中女性的平均薪資約是男性的三分之二,所以讓女性辭職,回家照顧病人是理性的選擇;但很少人想到,「照顧家人」也該是「一份工作」,照顧者只落得口袋空空,還要忍受其他成員對照顧成果的挑剔和指責。

當政府宣布,規畫中的「長照保險」初步決議要將家庭成員照顧納入保險現金給付範圍,等於是肯定「愛的勞務」為有給職,正視他們的付出。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副教授王增勇指出,新政策代表的意義是,失能者的照顧應由國家提供,家庭成員的照顧不再是基於家庭倫理責任的無酬勞動,而是受雇於政府的有酬勞動。

王增勇認為,從這個角度看,長照保險的實施不只是財務籌措安排,更是對以女性為主的家庭照顧分工傳統「提出的文化挑戰」。長久被隱形在家庭中的照顧者,「她們」的辛苦與貢獻終於被看見了。



肢障女守著失智媽 因為她走不開


【2009/05/30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一開始是這樣的:八十六歲的母親出門找不到回家的公車站牌、燒水忘了關瓦斯、燒菜一定焦掉;直到母親幻想的誇張情節才讓李燕驚覺:媽媽失智了。

照顧失智老人不容易,如果照顧者是殘障者,更是艱難。

李燕是小兒麻痺患者,她穿鐵鞋、拄單枴,主持廣播節目,還念研究所。在兄姊各自嫁娶,照顧母親的責任就落在她身上,即使她連彎腰都困難。

童年時的母親極度嚴厲,老來卻成了愛撒嬌的老孩子。每天總要等李燕下了夜班幫母親洗澡。李燕記得,有天實在是累了,記憶退化的媽媽在浴室興奮地講個不停。李燕忍不住催:「可不可以快一點?」

老殘二人組 火氣十足

照顧壓力化成火氣,「好想一巴掌打下去呀。」李燕被自己的念頭嚇呆了:「我一動手,就是家暴了。」李燕說,「我現在可以體會,為什麼媽媽以前常常打我們;動粗是最容易的發洩。」

母女兩人是「老殘二人組」,都能申請居家服務員。但是時數太少了,一天只有兩小時。母親失能愈厲害,她就愈無法負荷。母親站不起來上廁所那天,李燕拄枴杖問老媽:「我們包尿布了好不好?」

現代手足如何分擔照顧老去的父母,是最難的功課。「大家都覺得媽媽是我的責任,因為我殘障,小時候花家裡最多錢;其實,是因為我殘障,所以我走不開。」念心理研究所的李燕把自己的故事當個案分析。

「很多殘障者都成了老年父母的照顧者。」李燕說,像朋友文玲是輪椅族,還有嚴重脊椎側彎,在家照顧八十多歲、癌末的父親。有天父親踢翻尿壺,喊她,她推著輪椅努力爬上床,用抹布擦乾床墊;至於地上的尿漬,她和躺在床上的父親,都沒有能力彎腰清理。

奉養成天職 談錢傷心

父女倆默然對坐,就這樣等著上班的弟弟回家善後。「殘障者好無能啊,文玲說這是她那一刻最深的感受,我完全能明白。」

當母親認不出廁所方向、李燕也扶不動時,她與手足商量,「非請外勞不可了,我撐不下去了。」誰該出錢,卻變成「誰愛不愛媽媽」的親情論戰,這一幕令人難受;她提議手足出錢讓失業、失婚的姊姊照顧母親,哥哥卻質疑:「照顧媽媽是天經地義,怎麼可以拿錢?」姊姊也寧願外出工作,不願面對挑剔、失智的母親。

日夜照護讓李燕心力交瘁。直到印尼籍看護「達咪」來到家裡,李燕感激地說,她和母親都因為達咪過得「比較像樣」。

還會活兩年?竟鬆口氣

去年,李燕失業了,現在的生活和外勞費用都是「吃老本」,她很惶恐。年前,和大姊去算命,相命仙告訴她,媽媽會再活兩年,「我竟然鬆了一大口氣—只要再熬兩年?」這反應說來無情,卻讓她看見自己守著母親的無力與無助。



照顧津貼5千 限制一大堆


【2009/05/30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台北報導】

「照顧失能家人,也該是有給職。」前民進黨立法委員王榮璋指出,在老人福利法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早就已經明訂,應該發給照顧老人及失能者的家屬照顧津貼,正視照顧者的社會貢獻。

但是,目前政府只針對老人開辦「中低收入老人特別照顧津貼」,只有中低收入失能老人的家人每月領得到五千元的照顧津貼。

就因為限制太嚴,開辦六年以來,全台灣每年只造福七千至八千人次的照顧者,比起全台灣約五十萬名的家庭照顧者數量,簡直杯水車薪;而且,大部分的家庭照顧者都不知道有這項福利。

王榮璋指出,以去年為例,全台灣的發放人次為六千五百一十九人次,發放金額為三千一百七十六萬元,初估發放人數僅有六百廿人而已;還曾經有縣市一年只有兩、三人申請。他認為,原因就是縣市政府要自籌預算,於是限縮發放條件,還很怕民眾知道,並且設下條件:領了照顧津貼,就不能享有任何照顧服務或補助,「這等於是懲罰孝順的人」。

目前規畫中的長照保險計畫發放照顧者津貼,若是保險給付性質,未來就不能限制領取者的收入條件。



名人有準備》吳念真買長照險 林萬億存健康本


【2009/05/30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

面對老年生活,導演吳念真說:「我們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兒女棄養的第一代。」所以他萬事未雨綢繆,「我交代兒子,我掛了,就學聖嚴法師,燒成灰埋在樹頭就好。」

拍過「多桑」描述父親老病情景,吳念真說,他不會受得了老來躺在床上、插著鼻胃管,天天望著天花板發呆,因此,一旦病重了,老婆和兒子會放棄侵入式急救,讓他走得舒坦點。

吳念真說,長期照護老病者對家人真是折磨;現在能做的就是盡量保持身體健康。不過,細心的老婆還是為兩人買了長期照護險,「不論誰先倒下,不怕『久病無孝子』,也不必拖累另一半。」

長期研究長照制度的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說,他從年輕累積「健康本」,壓縮疾病期到幾近於零,控制身體頂多在「微恙(小病)」狀態,期待老來免於臥床折磨。

林萬億每周固定三次在台大校園散步、打拳、拉單槓,每次至少半小時,「一定要流汗」。飲食也很注意,林萬億吃沖泡的五榖粉當午餐,早餐是水果、豆漿、蛋和燙青菜,晚餐是簡單的自助餐,拒絕油炸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口味盡量清淡、簡單。

面對老年的長照需要,林萬億說,他有退休俸,還有國民年金,不論是他推動的長照十年計畫,還是目前馬政府規畫的長照保險,未來可因應長照所需。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99學年度本所成立大學部,招收40名

本所成立奉教育部核定成立大學部,預定於99年開始招生。招生名額為40名。分為福祉科技組20名,服務管理組20名。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運動可避免老化嗎?
2009/08/23 09:36:34
http://blog.udn.com/rong3827--摘自銀髮頑童戎撫天部落格

我深信運動使人健康,也希望延年益壽,持續慢跑超過30年,近年更熱衷單車長途騎乘。最近生了一場因器官老化而引發的心臟病,信念幾乎瓦解。

上個月,突然感覺胸悶、暈眩,醫生檢查認為是心臟竇房結病變,造成心跳過緩與中斷現象,必須手術裝置節律器幫助心臟跳動。我詢問了兩位醫師,竇房結為什麼會病變?兩位醫師的回答都簡單明瞭:老化,其中一位醫師還補充,你的竇房結是老化得快了一點。

運動不是可以使人健康嗎?為什麼我還會老化呢?

這個問題其實與近年醫學體系「抗老」與「長壽」的研究和治療分道揚鑣有關。抗老化醫學是醫療體系非常重要的一環,單單美容一項,國內需求每年就達到600 億,全球產值6兆8000億元新台幣。一些所謂「回春治療」,譬如到歐洲注射號稱「精華萃取液」的細胞抽取物,一週套裝收費達三萬美金,產值難以估計。

近年隨著正統醫學老化研究愈來愈深刻,很多醫生更堅信沒有「抗老化」這回事,因為人的老化是不可逆轉的,更不可可能回春。一些美國老年病醫生與研究老化問題的科學家於2000年共同發表「人類老化諮議報告書」,否定所有抗老藥物的療效,自此「長壽」與「抗老」醫學涇渭分明。

老化(長壽)醫學研究提出「疾病壓縮理論」,因為「青春不能永駐,老化不能逆轉」,醫療資源應該集中在如何延緩慢性疾病的發生與治療,並縮短從疾病發生到生命終結的時間。也就是,人一定會老,但可以老得健康而優雅,不必宿疾纏身,拖累子女或社會。

人的老化不能避免,但慢性疾病的發生可以延緩與有效治療,這才是人類應該追求的目標。

老化醫學研究並證實,老化的速度與基因有關,但基因好不表示一定長壽。長壽必須符合三要件:基因、環境與生活習慣,三要件交錯影響。譬如,有長壽的遺傳基因,但住在充斥有毒物質的生活環境,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既不運動有喜歡高油、高熱、高鹽、高糖飲食,那麼,絕不可能長壽。人必須同時符合三條件,有長壽的基因、生活在無毒、有利健康的環境、生活習慣良好,才會長壽。

喜歡運動的人有一個好消息,運動不能讓人免於老化,但適度運動確實可以延緩慢性病的發生,讓老人活得比較舒適,運動也可以讓老人行動敏捷,比較能躲過意外傷害。

運動的人不一定長壽,但可以活得比較健康。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跟你身邊的親朋好友說 [我愛你]

一句我愛你…價值873萬
自由時報更新日期:2009/07/14 04:09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

生命中許多時刻是無價的,不過一本名為你真的很富有,只是你還不知道」的新書,試圖將那些無價時刻貨幣化,結果聽到「我愛你」的價值高達16萬3424英鎊(約台幣873萬元),排名僅次於擁有健康。
英國每日電訊報13日報導,該書作者史蒂芬.亨利與大衛.艾伯特斯委託市調研究公司Brainjuicer詢問並分析逾1000名英國人,什麼讓他們感到幸福。受訪者將50件生活經驗與中樂透的快樂作比較,給出評分,然後再利用評分系統,計算那些讓人幸福的生命點滴的金錢價值。
結果出爐,健康是人們最珍視的資產,其價值達18萬多英鎊(台幣約960萬元),排名第2的是有人訴說「我愛你」,緊隨在後的是穩定的感情,其價值達15萬4849英鎊(台幣約827萬元)
其他排名前10名的生命中最美好經驗是︰在和平安全的國家生活、有兒女、與家人相處、笑、做愛、度假、品味寧靜。
此外,閱讀的價值達287萬台幣,看電影則降至116萬元,工作樂趣約為200萬元,較遜於對週末期待的價值(台幣266萬餘元),休一天假價約為291萬元。
預期清晨起來有美好一天的價值為94萬餘元,但晚上回家讓人較感愉快,其價值達242萬餘元。吃巧克力的快樂高於煮飯,前者為218萬餘元,後者為171萬元。有
寵物相伴為420台幣,而擁有小寶寶高達660萬元。
撰寫該書的前廣告公司執行長亨利與艾伯特斯,旨在呈現有一些事的價值更甚金錢。亨利說︰「這本書是關於一個有別於純粹金融體系的新價值系統,部分因為信貸緊縮的結果,人們探索不同的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可取代金錢的價值普遍準則。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新家庭問題 失智症年增萬人

新家庭問題 失智症年增萬人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林宜靜/台北報導】

2009.06.08 06:43 am

失智症患者每年新增逾萬人,患者「好手好腳」,看似與一般人無異,但食衣住行都需要人細心照料。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 林俊良

失智人口愈來愈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計,國內失智人口已突破十六萬人,民國一百四十五年,失智人口將超過六十二萬人,平均每年逾萬人速度成長。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李明濱警告,照顧失智老人需要更多人力,需要照護體系扶持,社會再不採取行動,家庭跟社會將面臨癱瘓危機;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更擔憂「四、五年級生」晚景,以目前人口老化與少子現象,老了可能沒有人照顧。

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達夫,根據國內調查結果及國外學者發展的模式推估失智人口,他也發現,年齡愈大,失智症盛行率也愈高,以六十五到六十九歲為例,失智症盛行率為百分之一點二,七十到七十四歲增加到百分之二點二,八十五到八十九歲高達百分之十六點三,九十歲以上,幾乎每三人就有一人有失智症。

據統計,目前國內每百名青壯年要照顧十四名老人,到了一百四十五年,要照顧的老人將增加到七十五人。湯麗玉說,不只臥床老人需要照顧,失智症患者「好手好腳」,會自己穿衣、吃飯、走路,但會到處趴趴走、走失,甚至會有妄想、幻覺等,更需要人在身邊看著,照護壓力更形沈重。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吳肖琪認為,現行十年長照計畫使用「日常生活動功能量表」評估失能情況,無法反映失智症患者照顧需求。她建議,應規畫認知功能障礙者照顧需求的分級制度。

政府規畫中的長照保險制度,將失智症列為中程目標,失智症協會建議,應提前到近程目標,從輕度開始照顧,延緩惡化速度,才符合成本效益。

為呼籲政府將失智症列為優先健康議題,積極規畫防治照護政策,失智症協會跟世界同步推動「全球失智症公約」簽署活動,民眾可上網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天堂不撤守-當我遇見了死亡天使

* 2009-05-18 * 中國時報 * 【陳長文】
 約半年前,筆者因激烈的網球運動而有血尿的症狀,當時認為可能是運動造成的。最近,在網球運動後再度發生血尿症狀,才警覺到必須做仔細檢查。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膀胱有一個約○.七公分的腫瘤!在進行進一步檢查後,醫院即刻進行膀胱鏡手術,將腫瘤摘除送驗。
 據切片報告:壞消息是,自膀胱取出檢體是惡性腫瘤(癌細胞);好消息是,取出檢體應是位於膀胱唯一腫瘤,而取出腫瘤僅附著於膀胱表層,此外,腫瘤本質上屬低惡度的。但即便膀胱表層癌細胞已取出,亦無侵入肌肉證明,但為求謹慎,我仍須接受六次的BCG (卡介苗)灌注膀胱內治療,用以啟動自身免疫反應吞噬萬一仍然殘留的癌細胞。
 這段短短的兩星期內時間,我同時歷經了驚慌與不安,從得知症狀到確定病情,這中間情緒起伏感觸甚多。我想把這一段時間的心情感想,與大家分享。
 「癌症」大概是最會讓人們想到死亡天使的詞彙吧。雖然癌症有輕重之分,初期的癌症,療癒的機會很大。但對罹癌者來說,在心情上,「癌」與「死」兩者,似乎仍有根深柢固的連結。對我來說也不例外,我反覆的從最壞的狀況想到最好的狀況,再從最好的狀況又回頭想到最壞的狀況。
 有些事情因為罹癌變得更清楚,會更深一層地去思考,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特別是,如果我的人生真的進入了「倒數階段」。但也有一些事情,並不會因為得了癌症而變得清楚。就如同我一開始知道可能罹癌,而情況並不確定的時候,即便我仍習慣性地、至少在表面上維持冷靜的一面,但在心中,仍會有很多不安,反覆地、時有時無地浮起。這讓我體會到很多的「脆弱」,面對死亡天使,不只人的身體是脆弱的,人的精神與意志,也常常是脆弱的。
 比方說,在病情確定後,我開始執筆這篇文章,我甚至在想,醫生說,我的癌症是介於○到一期之間,治癒的機會不錯,因為心情稍安,所以我又繼續撰擬這專欄和關心其它的事;但如果醫生告訴我的是我的癌症已是末期,我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那時,我還會不會繼續寫這篇文章和關心其它的事呢?我也沒有把握。
 而我也會想到,雖然經濟學家克魯曼讚美台灣健保全球第一,但我們不能因此自滿,在這次經驗中,我感受到我們預防醫學網絡仍有不足之處。診療過程,我才瞭解一般健保給付的中老人健檢,居然不包括超音波檢查。而超音波比較容易看到健康問題,以筆者為例,能及早發現腫瘤即是透過超音波。這部分費用並不高,但主管公共衛生的衛生署,顯然沒有通盤規畫,並沒有把「預防重於治療」的概念落實,特別是老人社會已經來臨的世代。
 而健保不給付、或給付範圍不足當然又與資源分配有關。這又不禁讓我再度感慨政府花七百五十億買阿帕契攻擊直昇機,又要再花七百億買黑鷹直升機的荒謬。那些天價經費的零頭,就可以用來提供中老年人腹部超音波健檢經費,可以讓許多罹患胸、腹癌的人早點發現,而不致因延誤治療而斷送了健康、更不論可觀醫療資源的耗費了。
 我接著想到,這些年來自己關心的公共議題,有些好像引起了一些共鳴,看到了政務官的擔當,也因此看到了改變,使得一些在不公義制度下的弱勢者,有機會得到較多的照顧;但也有很多事仍如馬耳東風,還是有冷漠的政務官對社會弱勢者的權益敷衍無視,以好官我自為之的傲慢,坐視不公義的事情在社會上繼續戕害弱勢者的權益。國防部對無益卻是天價軍購的一意孤行便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我走上了人生的最後階段,我是不是還要、或還能繼續對這些公共議題「關心」下去呢?又如果把情境轉換移植到政府首長身上,若是他們進到人生最後階段,他們會因此更看清肩膀上的責任?還是更冷漠無情呢?
 最後,令筆者感動深切的是,罹病後,醫生、朋友、家人捎來了關心和祝福。對這些祝福,我能回報的只是提醒大家注意健康,定期作健康檢查,並且改善不規律生活作息與不健康的習慣(例如:抽菸)。(作者為律師,法學教授)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活到老動到老 海馬回萎縮慢 記憶力較好

2009/04/07
【元氣周報/戴定國/譯寫】

健忘、失憶是老年人最常面臨的問題。部分的生理原因在於人類形成記憶主要的大腦區域海馬回(hippocampus),在年過50歲後,以每年1~2%體積的速度逐漸萎縮。而研究發現,仍然持續運動、保有較佳心肺功能的老人,大腦的海馬回體積比較大,空間記憶能力也保存比較好。

有氧運動 減緩海馬回萎縮

有氧運動是減緩海馬回萎縮的方法之一。研究證實,體適能程度較高的老鼠在海馬回等大腦區域的細胞數量,比一般老鼠增加許多。另方面,神經科學研究中,老鼠泅泳一段時間後,海馬回體積相對較大。

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中,對165名(其中109名女性)59~81歲的成年人的心肺健康狀況進行測量,並使用核磁共振(MRI)掃瞄這些老人大腦的解剖影像。結果發現,那些平常持續運動、體適能程度較佳的老人,在空間記憶能力測驗上的反應較快、錯誤率也比較低;更特別的是,他們有較大的海馬回。

面對老化 適當刺激練腦力

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來自人類大腦的直接觀察:有氧運動的確減緩了因老化而造成的海馬回萎縮,也間接保存了逐漸退化的空間記憶能力。即使我們無法抵抗生理機能逐漸老化的自然事實,但只要給予適當刺激和訓練,人類老化的大腦仍然可以繼續維持正常機能。

「身體愈健壯的人,海馬回愈大;而海馬回愈大,空間記憶能力愈好。」伊利諾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克雷默說。「即使不考慮海馬回大小,也會看到身體健壯與記憶力之間的明顯關係。」

持續運動 為老年存個老本

「這確實是一個具有臨床意義的發現,因為它支援了這樣一個觀點:你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可能會影響到老年後大腦的縮小。」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埃里克松說,「從根本上說,假如你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你就保留了大腦中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一個關鍵區域。」

「空間記憶的損害,是老年人喪失獨立生活能力的諸多原因之一。」克雷默說,「這再次證明了,增強身體決定你獨立生活的能力。」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減少勞動 正確運動 延緩退化

2009/04/02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報導】

「正確的運動」能有效延緩退化,許立和說,綜合國外研究顯示,職業運動員較少出現退化性關節炎,但業餘運動員卻較多出現問題。

其實運動可增加肌力、關節柔軟度,也能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進而降低因跌倒而受到傷害的機會。

而關節中的軟骨由運動而獲得關節液的潤滑、營養,也延緩軟骨的耗損,配合補充骨骼礦物質含量,能減少骨質流失。

但運動的前提是要做完善的防護、減少運動傷害,許立和觀察國外的職業運動員都相當重視運動防護教育,足夠的重量訓練使其能有更好防護,反觀業餘運動員則不一定有足夠訓練、知識保護自己,也不懂得在運動傷害後的修養恢復。職棒投手王建民受傷,美國大聯盟球團不僅給予最好的照護,也提供足夠休息時間,就是最好的例子。

釋高上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必須要調整活動的步調,最好是「少勞動、多運動」,交替進行繁重與輕鬆的工作,平時要減重、注意姿勢或使用步行或輔助器具,最好還是多做些全關節、肌力加強以及耐力的運動,如游泳、太極拳等。

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內政部:老年人口與老化指數 逐年上升

內政部:老年人口與老化指數 逐年上升
(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14日電)內政部最新統計,去年底止,台灣65歲以上老人計 240萬2000人,占總人口比例10.4%,老化指數61.5%,均呈逐年上升現象。

隨著高齡人口增加,老人長期照顧及安養機構就養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內政部統計,去年底止,老人長期照顧及安養機構有1074所,可供進住人數 6萬5358人,實際進住人數4萬8113人,使用率73.6%。

依公私立別區分,以免辦財團法人登記,不對外募捐、接受補助或享受租稅減免的小型老人機構計 910所最多,其餘依序是財團法人機構107所、公立機構 44所、公設民營13所。

各縣市老人長期照顧及安養機構數以台北縣 210所最多,台北市164所次之,高雄市 82所居第三,可供進住人數也以這 3個縣市較多。從使用率來看,以雲林縣89.3%最高,連江縣27.5%最低。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研究生宜蘭實習心得-佳琪

這次是我們第一次接觸實習,在實習的過程中了解到養護所如何經營與運作,在上學期的課程中學習到專案的管理,而設立一間養護所就像執行一個專案一樣,要如何計畫一個完整的專案,就必需考慮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管理、品質管理等,需要經過詳細的規畫與運作,才能完成一個漂亮的專案。

實習過程中學習到的是如何用心照顧長者,與照顧長者所需注意的事項、技能與如何和長者相處、互動與溝通。還有是如何設立與管理一間養護所、與照服員對長者的愛心、態度與關懷。

在實習過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是幫長者灌餵食,我們是到五樓協助長者灌餵食,在五樓的長者的情況是為無法自行進食或行動的,而我們必需將協助將食物灌餵進長者的鼻胃管裡,在灌餵食的過程中我很擔心與害怕,因為這動作看似簡單,但其中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例如:食物在進入鼻胃管後,若食物沒有後則需將管子壓住,不能讓空氣進入胃裡,還有在灌食間必需注意長者的情況,如有咳嗽等情況出現,則需停止灌食否則會引起長者的不適或嘔吐。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原因是人類會因為身體的老化、生病與意外而造成無法自主身體的行為與動作,但是因為人們存有希望、不放棄與依戀,這些人才會繼續留在這世上,但是這真的是他們想要的嗎?或者這只是人們的自私行為,因為不想失去或害怕失去的心理,使他們繼續留在這世上。

實習讓我對我家人態度改變了,因為在之前我對家裡的長者的態度是不和善的,這個是我一直知道但又不知如何改變的事,但經過這次的實習讓我更了解到,因為隨著年齡增加導至身體的老化與退化,使的老年人有許多身體的功能都不如從前了,如:聽力、智力、行動能力等等,而這樣的變化並不是他們所願意的,因此我們更有耐心與愛心來對待長者們。而在實習的過程中讓我了解到長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因此未來希望能為長者們研發與研究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對實習滿意的地方是讓我們有機會更進一步的與長者的接觸,在原本知道要實習時,我心理猜想應該只是協助機構一些行政上的工作吧?!因為我們畢竟不是護理類型的科系也沒有經驗,因此應該沒太多的實作。但沒想到完全是我猜想的相反,我們不但要協助長者洗澡、吹頭髮、穿脫衣物、包尿布等等的實做參與,真的有嚇到我了,但是最後我們都還是都有參與全程的活動,雖然我們的經驗不足,但是還是有協助長者許多事情,因此非常開心。

希望實習的時間可以再長一點點,因為我們接觸養護所的長者的時間很短,都還沒有建立起彼此的信心,所以長者對我們還是有些戒心,因此希望安排實習的時間可以稍微一些。還有希望實做的時間可以安排長一點,而上課可以少一點,雖然上課對我們來說也蠻重要的,因為沒有專業知識的基礎認知,是不能隨便上戰場的,但是還是希望可以一邊實做,一邊教導我們專業的知識。對於這次的實習我是有著既期待又害怕的心情,期待是因為我們長期都是待在學校上課或是在研究室專心研究,幾乎沒有離開過學校且參與長時間實習經驗,因此讓我很期待這次的實習,因為會接觸到未曾有的經驗,而害怕則是害怕自己做的不夠好,不知道該怎麼與長者溝通、學習緩慢等等的問題。但是經過這五天與長者的相處,我發現原來我的話也蠻多的(雖然偶而會不知道要說些什麼),與長者的溝通與互動都還不錯且大家都很和氣,也都會主動和我們打招呼,這讓我減少了一些心裡的緊張。而執行長、副院長、護理長、照服員對我們都非常的好,因為我們沒接觸過怎麼照顧長者的生活起居,因此在實做時大家都會不厭其煩的一直教導我們,直到我們會為止,真的很佩服他們的耐心與愛心,這些工作都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來的,我才做五天就覺的有些累了,但是她們必需重複同樣的工作一直持續下去,這真的是一份大愛的工作呢!在這五天的實習讓我學習到如何照顧長者、也學習到如何與長者相處,還有要如何永續的經營一家養護所等等,真的收獲非常多,未來也建議學校可以多辦這類型的活動,對我們的幫助都很多。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前途好茫 大學生「軟能力」變重要

* 2009-03-02
* 【朱芳瑤/台北報導】

景氣寒冬加深「高學歷高失業率」恐慌,不少大學生都感受到了,有人自承「沒準備好」,打算先考研究所,也有學生多方發展興趣與專長,對投入職場信心滿滿。

此外,面對企業徵才強調「即戰力」、「好不好用」,不少大學開始注重學生在知識以外的軟能力。

根據青輔會訪問四五二位企業雇主或人資主管,針對「就業力技能」所做的優先順序排行調查,依序為良好的工作態度、穩定度與抗壓性、表達與溝通能力、學習意願與可塑性、專業知識與技術、團隊合作能力、基礎電腦應用技能和主動發覺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東吳大學校長黃鎮台直指,培養大學生的「軟能力」,將會是高等教育愈來愈重要的責任。他說,軟能力包括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待人處事態度與傾聽多元意見的能力等,這些幾乎與職場強調的就業力相吻合。

台灣大學職業生涯發展中心執行長鄭玉梅也說,大學生不缺專業知識的汲取管道,但欠缺對職場生態及產業發展的認識。

為了協助學生充實本身的就業力,台大昨日首度舉辦職場體驗營,邀請知名購物網站PayEasy引領學生認識職場運作實況。這項活動只開放六十個名額,報名第一天就額滿截止,同學響應的情況十分踴躍。

大環境不佳,工作難找,連台大學生都感到焦慮。目前就讀台大經濟系大三的賴玟潔表示,目前她也面臨升學或就業的抉擇,考量到自己尚未準備好,沒把握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目前打算先考研究所。

台大工管系大四的吳詩涵也坦言,她會陸續投出履歷,但因擔心求職碰壁,之前也透過推甄進入研究所,至少給自己留個「後路」。

也有同學積極開拓自己的就業力。台大電機所碩一生張晉棠說,自己本身鑽研理工領域,也對商管有興趣,未來想結合這兩項專長,找到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長期照護 傾向全民納保




行政院積極推動的長期照護案,已經初具雛型,設計類似全民健保,全民都得納保,初估每個人月保費約是薪水的1%,大約是健保費的1/6。參與規畫的前衛生署副署長、現任台中亞洲大學副校長楊志良說,長照需大量人力投入,也可達到擴大內需、拯救失業的效果。

根據專家小組估算,開辦長期照護一年需花費500億元到600億元,投保薪資則依據個人投保健保的金額認定。

可以不要加入長照體系,等老了再說?楊志良說,目前規畫的長照屬於社會保險,具有強制性,跟健保一樣,每個國民都得加保,但低收入戶會有保費補助,或是減 免保費。他強調,如果只有老人加入,保費勢必很高。且即使自己未老,也有長輩已老,需要長照體系的照顧。「長照照顧的不僅是老人,而是家庭。」

收費方式,目前規畫將委請健保局代收,因此長照一旦開辦,民眾的薪資除了健保保費支出外,會再增加長照保費。

為了提高民眾的接受度,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研究所教授鄭文輝說,還有一個更便宜的方案,就是長照保費訂為約占健保費的1/9,但服務內容就會比較少。

加入長照體系後,需要使用照護的人,會使用「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量表」 (ADL),失去二到三項生活自理能力時,會有居家護理員到府服務,協助送餐、擦澡等日常生活。中度失能者則可到社區照護中心,就像社區保母一般,二到三 個老人家由一個保母照護員照顧,重度失能者則可以到安老機構。

為了避免濫用照護員、安養機構服務,長照也會有部分負擔機制,也就是使用者還要酌收費用,低收入戶、近貧戶則可減免部分負擔。

楊志良指出,長期照顧不僅照顧老人,時值不景氣,長期照護若開辦,還可以擴大內需,創造就業機會。長期照護開辦後,會需要大量的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復健 師、社工、照護員、助理等人力。行政院長劉兆玄宣示,盼在明年讓長照上路,因此,長照的規畫案將於今年6月完成,預計12月由衛生署提出法案送立法院審 查。

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長期照護 機遇之窗已啟將閉

長期照護 機遇之窗已啟將閉…

行政院劉院長數度公開承諾將開辦長期照護保險,標誌著我國作為一個福利國家的底定。誠然,開辦老人長期照護保險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沒人能預卜它的成敗;但我國現在規劃實施長期照護保險,是有一些可以審慎樂觀的條件。

筆者曾提出「雙重窗口」的概念:「醫療費用窗口」與「人口窗口」,這兩個窗口就提供了兩個有利實施長期照護的「機遇」。醫療費用窗口是指:儘管我國已經提 供照護全民的健康保險,但因費用控制得宜,目前醫療費用僅佔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六,不管是基於絕對數的比較,還是基於相對於國民所得水準的比較,相對 OECD國家中都屬最節約者,因此從國家醫療適足性來說,尚有餘力擴張整體醫療照護支出。

而人口窗口指的是:儘管老人人口增加,但因為生育率的下降,在短期內,反而會提高青壯人口的比例,降低「依賴比」,而有利於總體經濟生產力。根據最新的數 字,這個人口之窗在去年開啟的幅度達於顛峰,從今年起開始關閉,表示我們須儘早採取行動。另,觀乎德國、日本在實施長期照護保險時,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分別 佔有百分之十六、百分之十七;我國若如期望在民國九十九年或一百年開辦,則屆時老人人口尚僅在百分之十二以下,壓力相對較小。

至於長期照護的經濟資源需求,估計大約是介於目前全民健保的九分之一至七分之一之間。在採用保險而非稅收制的前提下,由於國家僅負擔一部份保費的補助,因 此估計未來一、二十年,國家在長期照護保險的負擔,僅占政府整體支出的百分之一上下。而家戶的負擔,包括已經存在的全民健保、國民年金,若再加上長期照護 保險的保費,仍僅占家戶所得的百分之三點八,應仍在可負擔的範圍之內。

開辦長期照護保險,經濟與財務問題不大,但不可諱言,人力與設施的整備是真正的挑戰。但根據德、日經驗,在開辦的時間點上,人力與設施的整備率僅需要百分 之四十即可;其餘的,開辦後就可以因為提供強大的誘因,透過市場機制,短期內補足。因此,問題在於政策方向是否明確、實施的決心是否堅定。這些,決定了人 力與設施是否能迅速到位。

我國的全民健保,在規劃階段,專家學者乃至於醫界從理論上提出許多質疑。但實踐的結果,證明「事在人為」才是健保如今在國際上享有高度聲譽的關鍵。健保的經驗,也應提供長期照護相當的信心。

我國老人人口將以極快的速度增加,長期照護保險當然有相當的風險。但,如同二次大戰英雄麥克阿瑟將軍所言:「這世界沒人能保證你的『安全』,你有的只是『機遇』!」在準備踏出我國長期照護保險第一步的此刻,可以深思麥帥的讜言。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因應高齡社會 劉揆:年底提長期照護保險法

行政院長劉兆玄今天表示,為因應高齡化社會需求,今年底前將提長期照護保險法案;行政院財經官員進一步說明,下半年將召開公聽會,進一步討論保險服務等內容。

劉兆玄聽取經建會報告「長期照護保險規劃初步構想」,據推估,台灣老年人口去年約239萬人,民國117年將達到536萬人,占總人口數22.5%,是現在的2倍。

由於人口快速老化,劉揆裁示在今年底提出長期照護保險法案,以因應高齡化社會需求及減輕民眾照護負擔。

行政院官員說明,行政院目前在老人照護方面有2個措施,一個是在民國96年已實施的「10年長期照護計畫」,以及新政府預計在今年底推出的長期照護保險法;前者是採稅收制,依政府稅收去分配相關照顧資源,偏重在各項軟硬體的基礎建設。

保險法則是相當於健保的觀念,每人以繳納一定保費方式以獲得所需的居家照護。

官員補充,今年底提長照保險法的方向是確定的,但法案的內容目前還在評估,需有共識的項目包括保險服務內容,例如除提供被照護者洗衣、打掃、簡單醫療外,是否還要再提供更進一步服務,目前並未有定論。

此外,官員說,長照保險費是要在年輕時開始繳,還是中年以後再繳,目前各界意見也不一,年輕繳的好處是負擔低,但繳費者通常會「心不甘情不願」,而中年繳則是配合度高,但負擔較重。

官員說,將在下半年召開公聽會,希望透過與社會對話過程獲取共識,順利在年底提出法案。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保『命』防『跌』!高齡跌倒意外死亡率占25%

轉貼 優活健康網-----

家真的是安全的堡壘和避風港嗎?人的一生有近90%的時間是在家裡和辦公室,但因民眾對於建材與室內裝潢美麗外表下的安全品質與知識所知有限,很容易因為忽略而延伸出身體上的健康問題。根據新光醫院腎臟科江守山醫師在其著作「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中指出,因家中地板設計不良而滑倒的情況,是危害民眾居家健康的重大殺手之一,滑倒死亡率遠甚至高於大腸癌!
此外,老人及幼童特別是因設計不良而滑倒的重大受害者,幼童在仔細看顧下,只要非重大撞擊,恢復得還算快,但現今成年人在40多歲後骨質疏鬆的比例已大幅提高,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更超過60%,只要不慎跌倒,後果不堪設想,根據調查,因同一平面上跌倒造成的高齡者死亡率,占住宅內意外事故之死亡率約25%!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除了交通事故外,跌倒是老人意外事故傷害的第二大原因,在過去一年內曾經跌倒的老人就高達46萬人,其中有12萬5千名老人因而脫臼、扭傷、骨裂,甚至是骨折,被迫躺在床上,無法動彈。
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宋永魁醫師表示,大部分骨鬆病人都是在骨折之後,才知道自己 罹患了骨鬆,其中停經婦女更為骨鬆的高危險群,約七成六骨質不足,一成七有骨鬆。 這些患者平常若不小心注意,很容易因為疏忽滑倒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導致骨折情況加劇,甚至有死亡危機,因此建議民眾要注重居家防滑安全,避免的造成更大的傷害。
幸福空間設計師劉嘉雯指出,『一般家中容易滑倒的地方像是浴室、廚房、玄關、陽台,一但有水或泡沫就很容易造成危險。在室內設計的角度上,居家防滑的預防建議一開始就選擇有防滑功能的建材,像是接縫較多的馬賽克磁磚,及表面粗造的磁磚。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施工,或在外租屋不方便,或是因為懷孕、受傷等突然出現的暫時性防滑需求,這時就可以選擇一些方便、可替換的防滑產品來補強,只要貼在家中容易濕滑的地面,即可有效達到止滑的效果』。
在選擇市面上防滑貼片產品時,建議選擇知名品牌較可靠,近來市場有廠商新推出的防滑貼片,不但有多種圖案且採用3M特殊背膠處理,較不會因為遇水或是肥皂泡沫而移動,可增添使用上的安全性。也可以在一些主要動線上貼上避免小朋友跌倒,防滑貼片使用上非常方便消費者DIY,也不破壞原有裝潢,在費用上相對於防滑建材亦較划算。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