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

「保合防跌」六撇步 預防老人跌倒受傷

軍 聞社記者卓以立台北廿八日電)根據一項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輩,每三位中有一人曾跌倒,而跌倒可能會導致骨折受傷,不但會使長輩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嚴重 者更有可能造成死亡,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賴秀昀醫師就提出,「保命防跌」六個小撇步,來教導長輩們如何預防跌倒。

第一步是「醫師詳評 估」。賴秀昀醫師表示,跌倒常由多種原因造成,包括視力問題、平衡失調、下肢無力、認知障礙、使用多種藥物及不安全環境等,也可能是身體出現急性病況警 訊,找醫師評估長輩的身體狀況,量身訂做適合的防跌計畫,包括瞭解是否正在服用容易造成頭昏無力的藥物、過去跌倒的情形,與身體上是否有容易跌倒的病況, 如頭暈、關節痛、四肢麻木等。

接著第二步是「多動有好處」。賴秀昀指出,一些運動可幫助長輩改善肌力、平衡感、協調能力與柔軟度,減少跌倒及骨折的機會,例如走路、平衡訓練、阻力運動或打太極拳等。若擔心運動會造成跌倒,建議先請教醫師擬定適合的運動計畫。

第三步是「好鞋不失誤」。選購大小合適並防滑的包鞋,避免高跟鞋或拖鞋;如綁鞋帶有困難,可選用魔鬼黏的鞋子;不要穿著襪子在室內走動,以免滑倒。

第 四步是「環境無障物」。家裡的空間規劃要以簡單清楚為宜,包括淨空活動範圍中的障礙物,如地面的雜物、家具及電線等,移並除滑動的踏墊或地毯,如一定要使 用,務必將其固定在地面,若地上有水或油漬要立刻清理乾淨,也要將常用的衣物、碗盤、食物和日用品放置在容易拿取的地方,浴室使用止滑地磚及止滑墊,馬 桶、浴缸、椅子及床邊加裝扶手,樓梯兩側都要有扶手,階梯面應顏色鮮明容易區辨,並加止滑貼條。

第五步則是「照明要兼顧」。長者對於光線明暗的調節能力下降,明亮不反光的照明可減低跌倒機率,樓梯起端及頂端都要有電燈開關,床邊也應有開關,並在臥室到廁所的路線上加裝夜燈或感應式照明燈。

最後,第六步是「輔具更安全」,許多輔具可提供長者更方便、安全的生活,包括柺杖或助行器、加高的馬桶座、安全扶把和浴缸裡的輔助座椅等,也可請醫師幫轉介職能治療師提供評估及建議。

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

十七年後 三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

十七年後 三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

行政院會今(二十七)日通過「人口政策白皮書」,行政院長張俊雄表示,近年我國總生育率降低,二○○七年平均每位婦女生育子女數已降至一點一人;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則攀升至10.2%。為避免人口嚴重失衡,政府希望台灣總生育率能在二○一五年回升至「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OECD)」的生育水準一點六人。

內政部長李逸洋指出,目前台灣的人口政策遭遇到少子女化、高齡化及移民等三個問題,二○○七年台灣平均每位婦女生育子女數已降至一點一人,這已是全世界最低的生育效率,比起法國的一點九人、美國二點零五人,都不成比例。

有關人口的高齡化的現象,李逸洋指出,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則攀升至10.2%,以二○○六年為例,是七點二個年輕人扶養一個老人, 二○二五年將變成是三點三個年輕人扶養一個老人。到二○五五年,將是一點六個年輕人個人扶養一個老人,屆時勞動力偏低,稅收不足,社會福利將會龐大支出。

內政部今天向行政院會提報「人口政策白皮書」草案。李逸洋指出,行政院在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修頒「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作為人口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內政部則從九十五年九月至九十六年九月,經過學者專家研議,並舉辦三場座談會,提出了「人口政策白皮書」。

除了少子化和高齡化的問題之外,已是移民國家的台灣,每五點五對夫妻就有一對是跨國聯婚,平均在台出生嬰兒,每九點八人就有一位是外籍配偶家庭子女,目前台灣的外籍配偶己高達三十九萬人。

李逸洋指出,為了因應少子女化、高齡化社會及移民等問題,政府已先後實施實施「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將投入八百一十七億元建立長期照顧服務體系;提高老農津貼至每月六千元;開辦「居家托育管理托育費用補助實施計畫」,建置社區保母系統,減輕家庭托育負擔;推動「扶持五歲幼兒教育計畫」,保障幼兒受教權,並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放寬外籍配偶申請歸化財力證明之認定標準,另外並訂於今年十月開辦國民年金。

至於內政部過去所研擬的「生育津貼」,即第一胎補助五千元、第二胎補助三千元、第三胎補助二千元,李逸洋指出,因為考量效益、財政負擔,所以這次並未納入在白皮書內。還有,目前政府有限縮大陸配偶額度的政策,原本也有學者建議對其他的國家的外籍配偶額度也要比照限縮,不過,內政部認為不宜,所以並未採納。

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

如何準備退休金

不婚女性越來越多,如何準備退休金是一大課題。假設妳現在40歲,預計60歲要退休,且希望每個月有5萬元生活費。若加計通貨膨脹率2%來算,至少要準備1,563萬元才能退休。相信大部分不婚女性,都還沒完成這個天文數字。

台北富邦銀行白金理財中心主任陳淑菁說,她覺得40歲的不婚族女性,從工作到現在應該已經要存到500萬元了,但每次問這個問題,很多人都還沒存到。陳淑菁說,沒達到也沒關係,切記從今天開始準備。

陳淑菁說,是否結婚可能會隨著年紀增長才做選擇,但是否投資或儲蓄,卻可以趁年齡較輕趕快開始。以一個大學畢業生一出社會就開始存錢,薪水會隨著年齡及經驗增加,儲蓄的比重也應該逐年增加。

陳淑菁舉例,第一階段從23歲開始,薪水大約3萬來算,每月可先存下1萬元;第二階段,從30歲開始,每月薪水4到5萬,每月就可存下2萬元,再透過一些定期定額基金的投資,若以複利率10%來計算,40歲之前存到500萬元,其實機率滿高的。

六年四班的陳淑菁,在11年前就開始做定期定額投資基金並儲蓄。陳淑菁說,她剛出社會就做投資,很多人或許認為,每個月僅存個幾千元,距離「千萬元退休金」目標太遠、很難達到,但只要開始,到退休前也會有個幾百萬元的存款,「遠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

陳淑菁還建議,定期定額的戶頭最好用自己的薪水轉帳戶,這樣每個月薪水轉入就可直接扣掉投資金額、存入定期定額基金帳戶中,等於馬上強迫存款,避免花掉。

陳淑菁說,若要嚴格控管自己的支出,也可以再開個零用金帳戶,把自己每月計畫的生活費轉到這個帳戶中,也能達到控制每月支出的效果,因為每個月就只有帳戶上的錢可用,花完就沒有了。

投資理財,要越早準備越好,還沒做要趕快開始。陳淑菁說,只要開始做,儘管年紀比較大,但只是每月要提高儲蓄或定期定額投資金額,花費變得比較緊,比完全沒有做好。

陳淑菁說,過去的投資,大都只侷限在定存、跟會,其他剩餘資金就拿來當作旅遊基金,或滿足自我需求。但現在定存利率低、跟會風險高,且低利率的定存比重應該降低,轉移成「定期定額基金投資」或「單筆基金投資」,以增加財務收入。

陳淑菁說,只要是定期定額投資,長期下來很難賠錢,但選擇投資標的要儘量廣泛,才可以分散投資風險,例如全球股票型基金,如果資金夠多,才去考慮單一市場。

陳淑菁說,不婚熟女,最好要先累積一筆七位數、至少百萬元的資金,再用這筆基金打底,來做一些固定風險的儲蓄或投資,在退休前儲蓄到足夠的退休金沒有想像中難,畢竟下半輩子要自己照顧自己,趁年輕時,還是趕快努力一下。

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

老人自殺率攀升 成功率高出一般人五倍--多多關心家中長輩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二十五日電)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台南市立醫院今天表示,國人自殺率有下降的趨勢,但老人自殺率攀升,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五,顯示老人死意甚堅,足足高出一般人五倍。

市醫身心科主任林忠義說,統計顯示,自殺高危險群有二個族群,分別是二十五歲至四十四歲,及六十五歲以上的銀髮族,八十五歲以上的老人自殺人數增加最多,這些老人自殺手段激烈,致死率高。

台灣前年共有四千四百零六人自殺死亡,其中老人八百八十四人,但老人佔台灣人口的百分之十,自殺死亡卻佔百分之二十,這個數據值得注意。

市醫身心科醫師林界男說,一般人自殺死亡率僅百分之五,二十四歲以下自殺死亡率只有百分之零點五,老人卻高達百分之二十五,顯示老人自殺死意甚堅。

老人自殺,主因是罹患精神疾病,其中憂鬱症佔百分之七十八,憂鬱症老人自殺風險,比一般老人高出六十倍。

老年人面對許多問題,包括生理變化、健康、經濟收入低下、社會地位喪失、家人和社會的疏離、親友病痛及配偶死亡。

老人也比一般人更容易有害怕、失落感、悲傷反應、愧咎感、無助感及憤怒,這些都需要家人的關心及陪伴支持。

2008年2月23日 星期六

中保獲衛生署遠距照護試辦專案 社區健康便利站揭幕

國內保全業龍頭中興保全(9917)積極發展居家護業務,結合保全科技與醫療資訊服務,開發銀髮族健康照護服務系統,除率先加入經濟部「銀髮族U -Care旗艦計畫」外,再取得衛生署遠距照護試辦計畫專案,選定台北市成功社區進行計畫試辦社區,在社區中設立『社區健康便利站』,21日正式揭幕,將 提供會員(社區居民)便利的照護服務。

中保指出,衛生署相當重視國內人口老化、疾病型態慢性化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影響,推動社區式遠距照護,目的就是為了要讓民眾在住家附近,就可以便利得到健康照護服務

衛生署自2007年起開始推動遠距照護試辦計畫,透過醫療照護與通訊科技的結合應用,發展社區式、居家式、機構式三種遠距照護服務模式;這項遠距照護試辦計畫在今年1月31日正式啟動服務,且選定成功社區做為計畫試辦社區,在社區中設立『社區健康便利站』。

中保總經理徐蘭英表示,遠距照護計畫不僅結合科技與管理,更重要是要需能夠永續發展,政府鼓勵公部門以外力量一起投入,讓更多人來關心這個議題, 提供多元化的服務與選擇,中保近年積極發展居家照護,這次更取得這項試辦計畫專案,將結合合作夥伴,提供社區居民更便利的醫療照護服務。

中保指出,社區健康便利站正式揭幕,正式宣告社區式遠距照護服務啟動,有助於試辦計畫會員收案與服務推廣,達到計畫的目標。

中保表示,民眾平常可以到社區健康便利站進行簡單的醫療量測,如果有需要,則可以透過遠端視訊與台北醫學院的醫師連線,進行視訊初診,這項功能,方便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可以不必到醫院久候,若診斷有進一步需要,再到醫院就診即可。

中保說,成功社區的試辦是一個起點,未來的目標是希望可以將遠距照護推廣到偏遠地區,以照顧偏遠地區就醫不便的民眾。
2008/02/21 17:13 ETTODAY
記者楊伶雯/台北報導

2008年2月21日 星期四

腳是第二顆心臟--請多走路--感謝廖麗娜提供

腳是第二顆心臟【Happy Mall】

人的老化,由雙腿開始,
鍛練雙腿可以預防衰老、促進健康、輕鬆減重。
健走,比散步有效,比慢跑安全,
現正風行很多國家,成為健身新風潮。
最平凡的作為,常常有最不凡的效果。健走可以增加人體的心肺功能,解除緊張、控制
體重等,最重要的是,健走讓人感覺很好。
健走可增進身體所有部位的健康

 比慢跑安全,比散步有效 
  《走路!不要跑步》(Walk, Don't Run)一書的作者史塔曼博士說:「健走是一項
完美的運動。」健走要求走路跨大步、速度敏捷、雙臂擺動、抬頭挺胸,比慢跑安全,
也比散步有效。對於很少運動或30歲以上的人,貿然跑步,膝關節、肌腱等,很容易受
傷。所以,德國體育運動學專家克勞思.柏斯說,健走比慢跑安全,比散步有效,使人
健康並保持健康。

 健步走喚醒全身活力 
【健走的特質】
  健走除了要達到至少每週3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標準外,它比平常走路、散步或逛
街,還多些運動的特質:
1.步伐要跨大,跨步後腳跟先著地,再有意識地順序讓腳底、腳趾著地,接著再以腳趾
用力蹬離地面。膝蓋最好微彎。

2.一定要抬頭挺胸。雙臂要主動運動。擺動雙臂使下臂呈約90度,有節奏地擺到胯後,
向上則擺到與肩同高。

3.速度要求舒適而敏捷。運動醫學界認為無論男女,(220-年齡)×(75~80)%=個
人每分鐘最佳的訓練脈搏率,例如30歲的人脈搏應在143~150次/分之間,個人可依體重
或健康狀況再行調整,慢性病患以減至50%為宜。

【健走可增進身體所有部位的健康】
  或許還是有人會想「健走,算什麼運動?」。然而,走路在幾千年前就被醫學之父
希波克拉提斯稱為「人類最好的醫藥」,並非毫無根據,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有規律的
健走計劃,可增進身體所有部位的健康:

1. 頭腦 促使腦部釋放腦內啡(endophin),提升精神,使心情愉悅。
肺部 增加最大通氣量、增強橫膈肌肉強度、緩和慢性肺氣腫和支氣管炎的症狀、減低對
抽菸的渴望。

2.背部 健走時椎間盤承受壓力與站立時差不多,比較不會受傷,同時還能加強背肌以
鞏固脊柱。

3.骨骼 骨骼也需要運動,健走相當於對骨骼施予重量訓練,能讓身體多吸收鈣質,對
抗骨質疏鬆。

4. 膝蓋和腳 健走時關節部位承受壓力不大,又有強化肌肉的功效,當然有所助益。中
度病患如果經常從事溫和的運動,比不運動的患者,少受疼痛煎熬。

5. 心臟 走路降低血壓,減低阻塞動脈的脂肪量,降低休息時的脈搏數,促使心臟側枝
血管更發達。

6.腸胃 幫助胃腸蠕動,減低食慾。

故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保羅說:鍛鍊雙腿肌肉是預防體力衰退的最佳方
法,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大的運動。
  健走時,配合緩而深的呼吸、雙臂擺動、大跨步快速前進等,更可獲得意想不到的
效果。
健走的好處
  健走的好處,可以歸納為塑身與健康兩方面。
【走出好身材】

健走有效消耗身體熱量
時速(km/hr) 消耗300卡所需時間(min) 每分鐘消耗熱量(卡)
蹣跚走 3 110 2.7
散步走 3.6 100 3.0
自然走 4.5 90 3.3
健步走 5.4 70 4.2
全力走 7.2 38 7.9

多走路,多用雙腳,腦力、體力都會更好。身體下半身包括背、腰、臀、大腿、小腿等
肌群,都與大腦、脊髓、神經互通訊息,且與腦幹有密切相關。
健走這「藥方」,如果每天服用,可以減少20%罹患乳癌、30%得心臟病、50%罹患糖
尿病的機會,而且幫助你活得健康、活得長壽。

 【遠離乳癌威脅】
  據美國和《護理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一項長達20年的統計研究指
出,一週運動7小時上,可以降低20%的乳癌罹患率,而最理想的運動就是健走。

【預防心臟病】
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
險;美國醫學學會也肯定,每天健走30分鐘,可維持心肺功能的健康狀況。即使沒法每
天空出一段時間健走,利用短時間走路累積也可有一定成效。

【走離老年痴呆】
  一邊健走一邊配合呼吸,可以獲得全身血液活絡與腦循環順暢的雙重效果,腦血管
重返強韌,自然就能預防健忘與痴呆。

【健走能降血壓】
  步行可以減少荷爾蒙分泌(因荷爾蒙促使血壓上升),因而減少血壓上升的機會;其
二是步行會增加牛膽酸的分泌,而牛膽酸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為了安全起見,高血壓
患者應先跟醫師溝通了解身體所能負荷的狀況,從散步開始,逐步進展到健走,但每次
還是要持續30分鐘以上。

【預防動脈硬化】
  血液中膽固醇量過多,會逐漸滲入血管壁,動脈因此變硬變脆變狹窄,容易誘發心
肌梗塞、腦梗塞等病變。持續20分鐘以上的健走,有助分解燃燒體內中性脂肪,增加HDL
的量。

【預防治療糖尿病】
  美國《護理健康研究》刊載,一天輕快健走1小時,對第二型糖尿病,有50%的預防
效果。
  糖尿病患者特別要注意配速,同時最好隨身攜帶點心,補充能量防止低血糖。
【健走避免脂肪肝】
  研究人員發現,常走路的人血液循環較好,血可以流到聚集在肝臟的眾多微血管末
端,肝的代謝功能就好
【走出好骨質】
  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不難,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運動不可減,健走更理想。需
持續的走,朝每天一萬步的目標邁進。
【改善腰、肩、頭部疼痛】
  如果駝背或姿勢不良,僧帽肌的負擔過重,肩膀就容易僵硬痠痛。最有效治療的方
式就是健走,因為健走必須抬頭挺胸、雙臂大幅擺動、大跨步前進,自然拉直背肌與僧
帽肌。
【消除壓力,幫助睡眠、紓解憂鬱】
  多用雙腳,能改善體內自律神經的操控狀態,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切換更靈
活,有助於消除壓力,更容易入眠。
除此之外,這項運動的附加價值:增進自尊、自信與樂觀。
  不過,有心臟病、氣喘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健走時必須特別注意身體狀況,
一感到不舒服就要停止,膝關節較弱容易痠痛的人,也不宜快走,不妨調整運動量,慢
慢走、走久些,也是理想
  肥胖是百病之源。即使輕鬆地走,也能消耗平常10倍以上的脂肪。為了消除體內多
餘的脂肪,在自然呼吸的情況下步行,讓心跳維持再最高心跳數的50~60%之間,就能
提升有氧運動的效能。

2008年2月20日 星期三

壓力點心 請好好用心品嚐--李怡靜發表於自由時報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不斷地渴望最新、最快、最好的,而在這追趕尋求當中,現代社會也不知不覺轉變成為「壓力鍋」,到處充滿著高壓,現在不論男人、女人、年老、年少、年幼都在抱怨壓力好大,「壓力」已成為現代社會的流行語。

「壓 力」是指還境的刺激所引發一連串有關生理及心理的反應。其實,人們只要活在世界上就有壓力,一般來說,依賴性強的人,比較容易感受挫折壓力,患得患失,容 易為小錯沮喪的人也較難承受壓力,完美主義者、自我掌控較強者、戲劇型性格、歇斯底里、怕失去眾人的注意力、逃避型和侵略型的人或是從事特殊輪班工作型態 者(例如:消防隊員、核電廠員工、醫護人員、警察等)都比較容易壓力失調,產生壓力病。

要擺脫壓力有六大戰術:

1.找出壓力源:建議表列出壓力來源,然後過濾不需憂慮擔心的事,從腦袋裡清除。

2.解決問題:可以選擇先解決壓力大的事件,其他事件也會迎刃而解;或事先選擇壓力小的事情來解決;面對大事壓力也就會減少。

3.運動習慣養成:「運動」是最佳的抗壓方法,可以促進快樂賀爾蒙-「腦內啡」產生鎮定效果且使人有愉悅感,很多人運動上癮,只要一天不跑,就會全身不舒暢,這就是腦內啡的關係。

4.培養幽默感:聽笑話、看喜劇片等都可以培養幽默感,這樣可以自然釋放壓力,感受快樂,不再那麼緊繃。

5.做志工服務:這是一種昇華的方式,以對別人的付出找到一些生命的意義和動力,像是病友團體,除了同病相憐外,也彼此鼓勵,勇敢活下去。

6.採取行動:任何對抗壓力的方法都必須從採取行動開始,任何方式都不會比不行動還糟,只要先做再說,錯了可以再改,但不要沒有行動。
「壓力」stressed反倒過來寫就是「點心」desserts, 有看出這二個英文字的差別了嗎?所以當你有壓力時,不要灰心喪志,因為壓力是人生旅途的點心。心理學家-麥克亞當斯曾說:「所謂人生就是在時間的長河中, 人從自己經歷的無常變化裡,所主觀編出來的故事」,只要我們能將短暫的壓力事件攤開在人生長河來看,所遭遇的挫折與失敗,都是人生故事最精采的片段。

2008年2月6日 星期三

長庚養生村與淡水潤福新象參訪感想--李怡靜-

高齡社會帶來老人住宅商機。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全台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到20069月已達二百二十萬人,台北市老人人口比率更達百分之十,迎接高齡化社會,2006年修正老人福利法,增訂「老人住宅」專章,全面獎勵民間投資興建老人住宅。
目前產業建築界除了潤泰的潤福新象銀髮住宅與台塑的養生村外,奇美企業、不少壽險業者如:國寶集團也躍躍欲試地投入老人住宅市場開發。
問題是到底要選擇什麼樣的老人住宅?這也是我參加學校安排此次參訪的最想要瞭解的起因。
一般來說,老人與子女同住可以就近照顧,又能享天倫之樂;而能自理生活又想享受退休人生的,可以選擇獨居或與老伴相互扶持,十分自在;身體不適需要佣人照料,則可選擇住在方便就醫及親友探視的地區;想要享受專業的安養生活又不想麻煩子女者,則可考慮住在專業的安養中心或養生村。也就是說不只是要健康(含括身、心都健康),還有最重要的獨立(含括經濟財務與心理層面)。
住進養生村的人,在社會上還未形成風氣,我認為主要是因為高額的保證金加上管理費,一般家庭可能出現「老的住不起,小的養不起」的生活窘境。若選擇與子女同住,樓中樓、透天厝皆讓父母與子女仍保有一點自我的生活空間,可以選擇「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二代宅產品是不錯的標的。如果住家鄰近公園或有針對銀髮族學習開班授課最佳,可與鄰居街坊話家常與終身學習,增進生活樂趣與生命活力。
沒有與子女同住,能自理生活又想享受退休人生,越來越多人選擇買塊農地種菜怡情,目前東、西部鄉間就不乏集合三五好友買地自力建屋,一同享受愜意生活的退休家庭。
身體不是很健朗、但有能力請佣人照料生活的退休族,可以選擇親友探視方便、鄰近醫院或方便就醫的純住宅區,最好是住在離醫院十多分鐘車程的寧靜巷弄,不僅就醫方便、生活寧靜,房價也便宜許多,是退休老人養老、養病的不錯選擇。身體狀況較差,需要較多專業照顧的退休老人,可以考慮住安養(養護)中心,想享受頂級安養護理照顧者,則可考慮強調全天候醫療支援、全天候生活服務的「五星級」護理之家或養生村。

由於經濟迅速發展,生活及教育水準不斷提升,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使得台灣人口結構逐漸走向少子化、高齡化。人的老化是必經的階段,銀髮族也成為最大的消費族群。依據內政部對老人機構需求的調查(1999)指出,台灣地區高齡者與子女同住的比例有漸減的趨勢,而願意進住福利機構者,則呈現漸增的趨勢。但是將其與醫院、護理之家、安養院、療養院、養護中心、長期照顧機構等照護機構容易混淆,這樣的情況認為可能與台灣對老人居住規劃的起步較慢有關。
生活適應良好的銀髮族相較於生活適應不良的銀髮族更容易入住養生村或是老人住宅,因為適應良好的銀髮族,容易適應環境的變遷、可改變自我的心理歷程而接受目前的生活。但
有可能「與子女同住」含飴弄孫傳統觀念而受到影響。雖然他本身適應能力很好,但因為與子女同住,可能需要帶孫子、煮飯,所以就無法隨自已想法入住養生村。可能銀髮族比較喜歡富有親情的家庭生活,而養生村(單純入駐老人住宅)缺乏了親情。
經由解說瞭解二處參訪的養生村(老人住宅)環境條件的滿意度與銀髮族入住養生村有正向關聯性。但也有可能因為性別與族群差異性,女性依賴性較高、較為理性,對家人親朋好友比較依賴,就算養生村的環境條件再好,也不願改變現狀而入住,相對上男性比較理性、務實對入住養生村的意願較高。比例上以外省族群者進駐率較高,可能對環境、設施的條件接受度較為不同,也可能受的教育與自我生活歷程(例如:離鄉背井奮鬥的挑戰接受度)不同,對品味上的薰陶感受也會不同。
此次實地參觀養生村(老人住宅)過後可發現瞭解,經營模式都與當初辦理的企業集團專長有關,長庚養生村是以醫療商業行為中的一環來經營管理,而潤福集團的潤福新象老人住宅則以建商起造與飯店管理模式進行,養生村與老人住宅所設定的服務範圍 非單就健康老人這一階層,而是以需要長期醫療照護服務的銀髮者來長遠規劃。另外養生村(老人住宅)的目標在於成立一個具獨立運作機能的銀髮族照護社區城市來規劃,但是這樣不免有了隔離對老人的弱勢刻板印象,反倒是我比較傾向建議能由政府營造部門來規範集村式、社區型住宅能保有老人住宅戶數與貼心專屬設計,讓老人與家人或社區民眾在正常社區中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在地老化」政策目標的落實。

老人要什麼,我想是當一個正常人的尊嚴吧!
選擇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選擇在他們辛苦經營出來的人際關係中生活,選擇繼續有尊嚴的工作著。這是我此次參訪最最大的收穫,因為可以思索年長者與青壯者的差別在哪?差別在青壯者工作是為了家庭或是必須承擔家庭經濟的擔子;年長者工作是為了自己,為了某些想成就的事物
,尊敬老人不是尊敬他的年紀而是尊敬那背後的生命所曾經遭遇的一切,老人也是人,也不要假藉著尊敬的言語,處心積慮的去將他排擠於生活之外。

老人福利機構是一種不得已的存在,讓單身老人、 孤苦無依的老人、需人照顧卻缺乏照顧的人所可以寄託的最後棲身之所。畢竟所有人都維持著這個社會,同時成為社會的一部份,不單是政府、我們也需要盡己之力去讓這些認真在社會中燃燒奮鬥的前輩們得以歇息、休養,如果幸運健康的他們仍會是我們社會的中堅份子,用他們的經驗與磨練出來的智慧給我們幫助。

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參訪長庚養生村與潤福老人會館心得----廖麗娜

兩天一夜的行程,參訪了台灣的兩個銀髮養生先驅---長庚養生文化村、潤福淡水生活新象館。無法自我照顧的不收、沒錢的不收,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及省思。

位於桃園龜山鄉的長庚養生文化村擁有17公頃的青青草原,老人可以親自體驗農園野趣,沉浸在大自然的健康養生環境中;提供保健、醫療、養生、休閒、娛樂的照顧規劃,還有各類另外收費的課程,電器設備要自備。住宿費雙人23000/月;膳食費每人4500/月;水電費各戶獨立,實支實付;入住保證金,繳交一年管理費,退住時無息退還。

鄰近淡江大學隔壁的潤福淡水生活新象館,室外空間較少,較像是住五星級飯店,老人的平均年齡約為82歲,老人們臉上的笑容似乎較長庚養生文化村的老人多,感覺上較開朗溫暖,裡頭的工作人員記得每一位爺爺奶奶的名字,都能親切的問安及打招呼,就像是一家人般,但所需的費用也相當高,非一般人所能負擔,押租金每間最便宜的至少650萬元台幣,管理費12000/人,伙食費6900/人,水電費2000/人,並提供許多不另外收費的課程,電器設備不用自備。要特別ㄧ提的是住裡面的爺爺奶奶各個臥龍藏虎,年輕時都是有頭有臉的上流人士,都有一段豐功偉業、精采人生、兒女有成,聽說作家琦君近年也是在此壽終的,陶姑媽目前尚住在此。

雖說看起來不錯,吃、住、硬體等各方面都還不錯,但總還是覺得不夠,不夠完整,有所欠缺,缺了一大角,與世隔絕,與社會脫離;看不到其他年齡層的人,全是一群老人;看不到老人有何功能、有何貢獻,全是一群花錢等待人伺候的老人;怕人干擾、有點自閉的老人….;人的一生應該是多元的,人生應該有的是含飴弄孫的樂趣、陪伴成長的樂趣,親手做工、享受自己辛勞後的成果,子女環繞、一家人和樂融融合諧的景象、氣氛,隨時見的到自己最親愛的家人,即使不在身旁也能隨時想念,互相提供最及時的支援及溫暖…….,這些感受及需求,即使是””如五星級以上的兩個機構也無法提供的吧!偶而或短時間去住住或享受一下是可以,但若要長時間住下去的話,真不知自己會不會越來越退化、越來越依賴、越來越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參觀完最大的心得就是:若是沒錢、沒健康、沒關係(不佳的親子關係)→千萬老不得。但老化又無可避免,所以應從現在開始經營自己未來的老化生活:有錢、有健康、有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就能有令自己較為滿意的老年生活。如果可以的話,千萬別成為兒女或他人沉重的負擔,不但自己要經濟獨立、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有開朗愉快的胸襟,努力把自己各方面都照顧好---包括身體、心理、人際關係、興趣嗜好,最好在年輕時能經營各樣豐富的人生,擁有豐富的閱歷,到老年時還能貢獻自己的人生經歷,在自己能有較多的時間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時、在所剩有限的時間真正為自己活,種種蔬菜、花草、美食,親人、親土、親社會、直到自己回天家的最後一刻,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到最後一刻。德川家康說「少小而學,及壯有為;壯年而學,及老不衰;老年而學,及死不朽。」